萨特存在主义名言
1、从1943年开始,萨特又出版了一些列的哲学著作,其中包括《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存在主义名言)。
2、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3、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如果选择一切为了实现自己自私卑劣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牺牲别人的自由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就把别人推入了地狱,而别人的生活都是在生活中的投影,害人者必会害己!
4、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他们可以通过观念的灌输,把你烤的迷迷糊糊。
5、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种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后限定自己。因为,人在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是后来才成为什么。
6、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本质主义”。因为他们都认为无论是上帝,还是“自在之物”、“绝对精神”都是某种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决定着,主宰着它们存在的某种“本质”。因而从逻辑上讲“本质先于存在”。上帝、自在之物、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依据。而萨特要建立的“存在主义就是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学说”。这里的“之上”即第也即逻辑上的前提与依据。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观察“人”,分歧就更为尖锐。
7、为什么萨特并不强调每个人物的特征,而是强调环境冲突呢?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提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不同于一本书或者裁纸刀,它们的用途,也就是本质——“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是工匠在打造工具之前就已经确定的,而这个工具属性是它自己无法更改的。但是人在诞生之前,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约束他成为什么,所有选择的道路都在于人自己,萨特提出存在主义一个重要的定义就是“主观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每一条道路的选择、道德观念的塑造、个人品德的形成、性格等,都取决于每个人自己选择。何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我们每个人从每天简单的吃喝、呼吸行动,到各种模式的行为举止都是依靠与我们自我意愿完成的,在这些行动之中,我们都在创造着“自由存在”(freebeing),我们通过实现“自由存在”塑造我们的本质。可是当我们自由的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的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人做出选择,这个时候环境和我们自我选择间的冲突就会出现了。而这一冲突,是在萨特存在主义“境况剧”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它是人类在实现自我存在时无可避免的悖论,也是通向绝对自由的道路上不可逃避的“西绪福斯(Sisyphus)巨石”。
8、“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9、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萨特存在主义名言)。
10、《苍蝇》、《死无葬身之地》、《毕恭毕敬的妓女》、《魔鬼与上帝》、《肮***的手》、《凯恩》、《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隐藏者》,凭这些剧本,成为一代宗师
11、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不顾一切……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我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12、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13、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14、存在主义强调,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特别强调个人、***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15、不过这个学说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欧洲人,给欧洲人以信念,以信心,让资本主义循序渐进的展开他自己,但是这些人类还是太过于自大了,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例子,泰坦尼克号这个电影是有历史史实依据的,不是说纯虚构啊,他们认为自己的财富,自己对世界的征服已经无敌了,没什么是他们办不到的,但是没想到他们遇上了隐秘的冰山,这些欧洲***遇到了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又爆发,人类空前规模的自相残杀,两次大战之间就有一个存在主义思潮起来了,当时还没那么大影响,等二战结束之后,存在主义成为欧洲广为流传的思潮,
16、从细节处来看,剧中的三个人在实现“自由存在”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首先一开场,加尔森进入地狱的房间大门之后,他发现了一尊铜像一直注视着他,让他无处可逃。这种随时随地被被他人注视的感受也在伊奈司身上得到了验证,虽然加尔森要求让他一个人安静的呆着,忘掉他的在场,但是伊奈司说:“我直到骨子里都感到您在场。(……)您的思想,我听得见,它在嗒吧嗒吧的响着,像一只闹钟。“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自由在场的干预,随时随地处于一种被监视的状态,这使得绝对自由无法实现。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到,当下被资本主义物化的社会已然过度到“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社会”在这一视觉化的世界中,“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简而言之,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变为一种观看型的社会,在这个景观化的情景之中,每个人都丧失了原有的真实生活,转而去不断地制造虚有的假象;每个人在编织景观现象的同时,也作为观看景观的人同时存在。所有的人都在无时无刻的充当景观制造者和观众,陷入一个主动接受隐形控制,奴役自我的“看”的世界。回到《禁闭》当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人物之间的自由被他人的观看所限制。其在地狱中的人们无法睡觉,不能闭上双眼,意味着三个人物无时无刻都要感受着其他两个人的在场;同时这个在场是隐形包围的,就像伊奈司提出加尔森的每一个呼吸和都能让她感受到他的思想。其地狱的房间中没有镜子,所以每个人如果想要看见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需要通过其他人来证明。埃司泰乐需要通过伊奈司的描述来想想自己的外貌,她的形象经过了伊奈司的二次加工,是伊奈司根据自己主观需求重新的塑造。当埃司泰乐接受了伊奈司的描述,就表明她已经丧失了自己的“自由选择”——这一通往“自由存在”的唯一路径;她接受了伊奈司编织的景象,成为了她的观众。
17、自由理论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18、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19、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20、没有人妨碍我的自由,是我的生活本身汲干了我的自由。
21、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22、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23、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24、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25、《禁闭》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三个有着不同故事背景的人物死后进入了地狱,在“一间陈设为第二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中相遇。三个人刚开始互相隐瞒自己罪***的过去,试图用谎言修饰,但是随着三个人物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强,他们终于讲出实话,并且试图通过控制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三个人当中,加尔森是一个因为在战争中逃跑被抓被判以枪毙的胆小鬼,在家中他又虐待妻子,和一个混血女人搞外遇,并将其领回家过夜。伊奈司是一个女同性恋,她讨厌自己的表兄弟,并且诱拐走了表兄弟的情人,最终导致了其表兄弟的惨死。但是伊奈司并不因此而自责,她反倒是对着弗洛朗丝,这个她从表兄弟那里拐过来的姑娘每天念叨说“哎呀,小宝贝儿!是咱们害死了他。”伊奈司的这些话使弗洛朗丝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中,半年后的一天夜里,她打开了煤气和伊奈司同归于尽。伊奈司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在剧中她自己评价道:“我活着就得让别人受痛苦。一把火,一把烧毁人家心灵的火。”相比于其他两人,埃司泰乐也毫不逊色,她嫁给了一个富有的老人,却和一个没有钱的年轻人有了外遇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女儿,可是埃司泰乐把自己的女儿从阳台上扔了下去,成为了杀死自己亲生孩子的凶手,并且这一***行也致使她的情人罗杰精神的奔溃,最终在自己的脸上开了一枪,结束了生命。这三个看似生前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却被“鬼使神差”的安排进了地狱的同一间房间。
26、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27、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28、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29、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30、《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31、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32、《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33、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心》
34、其次,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认为主观性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残酷的战争、丑***的罪行这些种种都是造成人类冲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荒谬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是极其痛苦的,如此的世界反映出来的现象和表象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失望与苦闷,而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交加的旅行。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
35、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
36、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密室》
37、于是一个论点就来了,***是历史进步的杠杆,不要害怕罪***,不要害怕苦难,这都是历史进步的代价。
38、《主体性的“自由”与“禁闭”:萨特戏剧创作的现代性悖论》史永霞。《四川戏剧》,2015年第2期
39、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40、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41、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42、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43、《***心》用形象的人和物展示抽象的哲学思考,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图解,是萨特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忐,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该书也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现代小说的演变,无论在哲理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堪称现代小说的先驱。
44、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45、《景观社会》(法)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6、最好的工作不是做你认为最难的,而是你最擅长的。
47、这句话是萨特的行动哲学的概述。人被抛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这是这句话的内涵。
48、《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于1946年创作的话剧,是萨特的第一个剧本。萨特在其洋溢现实主义气息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学思想。
49、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50、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51、***员伊皮叶达和两位战友被法西斯分子抓住,入牢,***他们招供另一个***员格里(格里躲在伊皮叶达的表兄家里),三***员不招,被判死刑。小说写三人行刑前的心理,一个失常、一个镇静,伊则疲倦、灰心,却又亢奋,他有情人,却不想留一个字。两***员枪毙了,伊在行刑前又被拉去审讯,仍不招,但他最后想戏弄敌人,编一假供,说格里躲在墓地,敌人立刻去找,伊暗笑,我反正要死了,让他们去扑空——格里本来躲在表兄家,怕连累别人,真的躲到墓地去,被敌人捉住,立刻处死。伊得到消息,昏过去,醒来,狂笑。
52、《存在与虚无》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代表作,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奠基之作。
53、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54、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55、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56、 其它三本著名文学评传:《波德莱尔》、《圣徒谢奈》、《福楼拜》
57、打完两次世界大战,大家不再认同黑格尔了,萨特站出来了,他说,你不要把这些苦难,这些战争说成是通向未来的道路了,我们都活在当下啊,你不能站在未来人的那个时间点上说,曾经的苦难是历史的必经之路,问题是我现在就在这个战争中啊,邪***一旦发生,就无法救赎,我们要对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负责。每个人都不能推卸自己选择的责任,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的选择,我们不能推卸责任给历史的理性。
58、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59、“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60、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存在主义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61、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62、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创造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
63、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64、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密室》
65、本质主义(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核心点之一)认为:人的本质先于经验中所遭遇到的历史存在,而存在主义则认为人所遭遇到的历史存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人,不外乎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进入社会,后来才说明自身,体验人生,感觉生命。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变成某种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自身”。显而易见,萨特强调“存在”是在与“本质”的比较中提出来的,他所确立的存在主义是与“本质主义”、“工匠主义”的对立中形成的。何为工匠主义呢?比如铁匠,正是在头脑中先有了对斧子的本质性认识,或者说在把握了斧子的本质以后才打造出斧子的,这在思想实质上和本质主义完全一致,或者说后者只是前者的具体表现。
66、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67、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68、狭隘而自私的心灵的选择,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而开朗广阔的心灵的选择,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天堂和地狱只有一层之隔——看众生如何选择。
69、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70、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
71、萨特天生乐善好施,他似乎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没有要求。战后他收入颇丰,按说应属于富人阶层,但他住小公寓,没有别墅和汽车,他将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给了需要钱的人,他对金钱以及世俗的荣誉均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72、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指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
73、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74、“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75、该书前半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76、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