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1、提问:王老师,工作压力太大怎么办?心里不想放松但是什么都不想做很颓废,没有感情地刷剧,不想动脑思考,看到您和很多厉害的人每天做很多事工作很久还能精神抖擞,我工作量不及你们万分之一却感到很辛苦了,感觉自己好没用。王盐:我身边很多创业者,长期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我现在严重失眠时也会借助药物安眠。前一段时间出差,在床上睡不着,就在浴缸里放满热水,然后躺进去呆三四个小时,在浴缸里能勉强睡一会。一朋友,每年他女友挥霍几十万,之前还绿过他几次,他心知肚明但就是不分手。为啥?因为他经营公司压力太大,回家情绪不好会破口大骂发脾气,他现任是唯一一个能忍受这点的女生,所以这哥们离不开她。另一个创业的女性朋友,压力大每天晚上必须跑步十公里,跑不完不回家。有次她跑了一半,脚崴了,她还是忍痛继续跑,必须跑满十公里才停下,然后一个人蹲在路边嚎啕大哭。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高强度工作谁都受不了。你看到的,也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罢了。面对高强度工作,有效的方法主要就是以下几种:换工作吃抗抑郁/焦虑/安眠等药物(请遵循医嘱)运动(这个是我最推荐的,也是最健康的)良好的睡眠(超级超级超级超级重要)冥想(这个想看到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
2、明其理。“理”,我把它理解为明理。也就是不带个人情绪和观点看问题,实事求是。读明作者所讲的内容、道理在什么情况下,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死书活读。
3、逻辑的方法: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大都采自数学方法,特别几何的方法。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发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仆不灭、内发而非外铄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4、有三种方法:摘抄式、体会式、批注式、摘抄+想法式(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5、没有建立知识体系,没有输出,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6、最后,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7、现在一般人遇稍难之书不愿看,份量稍大者亦不愿看,都是缺乏耐性的表现;而现在作品,总是份量不甚多,内容充满刺激性者,也就是为要迎合这种缺乏耐性的弱点。我以为每一种书,在未看之先,宜稍审慎,不合意者,尽可不看,既看则无论若何困难,若何无兴趣,均须看到底为止,一书不完,决不更换他书,纵或内容未必皆精,亦宜耐着性子看完,然后才知道书内的好处在那里,坏处在那里。能知得书中坏处所在,虽未得益,也就算是得益了。
8、 (3)通读,意思是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籍,比如《红楼梦》可采取这种方法。
9、⑶陈从周的杂读法。我国著名建筑家陈从周教授在谈到读书方法时曾说,我除了读专业著作以外,最喜爱读杂书,尤其是钟爱历代文人的笔记。要分门别类地做摘记,这样方能由杂变“纯”。正如搞园林一样,“一木一石,残砖碎瓦”,皆为造园必须之品,为学也是如此。他还说,读书,搞学术,要有的放矢,围绕一个问题,由一点可以引申到很多点,正如蜘蛛网,千丝万缕,离不了中心的蜘蛛。如此持之以恒,便可在这个领域中得其梗概了。
10、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11、读书态度:一读到底,必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12、知识渊博的钟书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时常引经据典。众人皆以为钟书记忆力超强,其实不然。
13、 (2)精读 ,即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精读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14、四是相互问答法。即同事或亲朋好友在一起学习时,在基本内容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甲乙相互提问的方式,答的不对、不会的问题记下来,再学习。
15、华罗庚也如此。他看一本厚厚的书,别人要花十天半月,而他一两个晚上就看完了。他怎样看呢?当然不是拿起一本书,从第一个字读到末尾一个字。他拿到书以后,要躺在床上想一想,自己问自己:要我写这本书,怎样写?想过以后,再拿起书来读,凡自己过去已钻通了的部分,都Pass,过去。只看自己没有钻与没有钻通的部分。他认为一本书提供的新东西,往往就那么一点,只看这些有新东西的部分。对已知部分则不必字字细看,很快跳过去,绕过去,pass过去。
16、运用著名学者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7、遇到英雄人物、科学家等记他(她)的名子并看他(她)的简介
18、培育孩子阅览的习气。雯雯妈妈从女儿上幼儿园开端,每天晚上临睡前坚持给孩子读故事书。
19、一目十行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读书法。对内容不太重要的完全可以一目十行,但对经典著作,重要的专业书,不能用这种方法。一目十行,实际上是对信息的浏览筛选过程,当发现有价值的观点材料时,再仔细阅读或做摘记。一目十行与鲸吞法不同,前者是十行十行的浏览,后者则一页一页甚至几页几页地往后翻。
20、以欣赏的眼光读书,读出乐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态度越虔诚,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哲学与军事经典,如《易经》、《孙子兵法》。
21、第扫描式阅读。即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瞄准”重要字词语便行。
22、步骤3:通过找答案的形式,针对性的再去找对应的书籍对应的章节进行阅读,然后将别人的思想归纳到自己的体系中。
23、许多聪明人而异常浅薄,就是因为不愿用这拙的功夫。而况书中趣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得深,浅者得浅,精蕴之处,全要自己求得,才为己有。父兄师友拿他自己心得来告诉我们,固亦可以启示一然究竟与我自己得来者,是两样意味。然则读书可以不用方法了?是又不然。方法好像是指示我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这方向的路道上,有什么河溪,有什么山谷,应该坐车,或应该坐船?至于路上风景的如何美观,便要你自己去看才能亲切。方法又如矿师告诉我们矿苗的所在,与开掘的方法,我们虽然明白了何处有金矿,何处有银矿,亦且明白了怎样开掘的方法,然而实行去开掘,便非我们自力不可。至于采获多少,更须视我们用力如何,与毅力如何,方能决定。现在青年有太重视方法,而忽于自己的实力,对学问不愿下苦工,成就安能不薄?而其最大原因,则在专欲取巧。我所取于曾氏读书法者,就为他这种脚踏实地毫无取巧的精神。至其所举应读的书籍,自然有许多已受时代的汰除,但是他的方法,却最足以给我们仿效,我们当然不能去其精华,而求其糟粕。
24、第四次:整书完成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南,再次阅读整本书。
25、竭泽而鱼法——清朝学者王盛鸣说:“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知识好比是“鱼”,目录好比是“鱼网”。竭泽而鱼法,就用目录这个“鱼网”,在书海中全面地加以搜索,在同类著作中,辨别何者优,何者次,何者先读,何者后读。“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
26、这本书与我何关!(自己有什么看法、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激励)
27、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0多万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8、经过对全文的迅速扫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材料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的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把略读和精读过程结合起来。
29、保持一颗灵敏的心的另一层意义在让心维持在比较客观的状态,可将上述以主观认定‘将东西看成自己认定的东西’的程度淡化。许多考不好的情形,和我们以主观误解课文的意义有关,特别是英文发音或单字记不正确。眼高手低的情形,也会有这一类悲惨的状况。因为比较客观,所以更容易达到意识不干扰潜意识的高标准。
30、冷热法——清代学者阮葵生《茶余客话》引程伯子语:“《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热读。”阅读时要考虑心境和情绪的变化。冷时,因为心境宁和,情绪稳定,所以宜读抽象的理论著作;热时,因为情绪激动,感情奔放,所以宜读文学作品。冷看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热读有助于想象和丰富感情。
31、读书之道,有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辞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辞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七日致诸弟函)
32、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33、 读书要准备。有一两年是要用来做准备工作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同时你也学会了鉴别书的好坏优劣,以后读书不会再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再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这样也就了解了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这实在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此外,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的人,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
34、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35、仰慕之余,我去向雯雯妈妈取经,一个下午的攀谈,我学到了让孩子爱上读书的办法。常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
36、这可算是读书方法的初步。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四者的界说与效益,他都言之綦详。四者之中,除写字一门,现在不甚注意外,其他三项今日为学之士,仍不可偏废,尤其是读书与看书,他说的最为透澈。盖读书意在求熟,看书意在求速,熟然后可以专精,速然后可以广博。学者须先有若干部烂熟之书在胸中,然后再去涉猎群书,方无阻碍。此如为将官者,自己手练精兵若干万人,赴汤蹈火,略无难色,然后以此若干万人为主,协同其他新练之兵,攻城略地,则不但手练精兵无往不利,即新练之兵亦将无往不利。读书看书,亦正如此。学者苟有若干部烂熟而又深澈了解之书在胸中,然后看书自可以速,且易于了解。
37、三是专精。在专业领域和喜欢的科目,下笨功夫。读书不在于数,而在于质。
38、重复读。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对有些难懂的书,他坚持一读再读,直到懂了记下为止。他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问题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问题的肤表的见解,先剜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39、在介绍学习方法之前,首先要明确你要学什么?我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要掌握包子堂的管理理论。包政先生是包子堂管理理论的原创,能否把这套管理理论放到我的脑子里,为我所用?是检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依据。
40、读书时,没有边读书边联系(经验、案例等)或者做读书笔记(提炼观点、提炼方法)。
41、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42、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43、纸质书阅读起来比较舒服,电子书使用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