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难言之隐造句
1、 例句:此次事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波及到很多地方。“波及到”。《现代汉语词典》对“波及”的释意为“牵涉到;影响到”,其本身已经含有“到”的意思,把“波及”和“到”连用的现象很常见,属于语义重复。(用难言之隐造句)。
2、(解释):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 人不易 完全明白。
3、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用难言之隐造句)。
4、(反义词): 快人快语、心直口快、一针见血
5、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安仁县城还很小,有单位的单身男女更少。我一个同学在二中,风度翩翩,却尚未婚配,只要听说哪个单位分配了新的未婚女青年,就要绞尽脑汁托人打听样貌身材,活像田里那个支棱着耳朵的蚂蟥,饥渴之情溢于言表。
6、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7、尽管关于“回族文学”概念的讨论和梳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展开,但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马宗融就开始了关于现代回族文学的思考及理论建设工作。“在马宗融头绪繁多的活动中,用力最多的是文学工作。和现代***另外一些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夏衍等人一样,他也是经历了一段‘科学救国’的求索之后,才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不仅因为一般地说来,在思想启蒙、教育发动人民群众方面,‘宣传、启导的手段用说教式的方法,莫如利用文学的各种样式更易收效’”(①)不同于当下对少数民族文学过于宽泛的定义,马宗融对回族文学做了相当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他认为回族文学除反映回族人的生活这一基本要求外,还应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真正为本民族所具有的独创风格,包括回族的感情、回族独用的语言等。可以说,马宗融对回族文学的理解是极富理论深度的,他对回族文学的思考之于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学同样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即怎样的文学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而对于现代回族文学而言,马宗融敏锐的提出了“回族独用的语言”这一重要的学术观点,因为“文学语言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意味着内容,意味着某种文化。”(②)作为接受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共同滋养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回族语言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对汉语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的糅合运用。这就使得对于回族这样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而言,其在尊重汉语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会重新组织和创造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进而用汉语表达出“非汉语”的文学意味。实际上,这也是回族文学区别于其他用母语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主流“汉语文学”的重要特征。
8、欲说还休:想说又没有说出来。形容情意复杂而又难以表达。
9、(1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4页。
10、 例句:这些简直就是不必要的浪费。“不必要的浪费”。“浪费”是指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使用不当或没有节制,其本身就含有不必要的意思,既然是“浪费”,就一定没有必要。“不必要的浪费”的言外之意误导人们以为还有“必要的浪费”。
11、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
12、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13、6 售票员看见老年人上车,总是主动上前搀扶。
14、(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戏于落卷中,集其阘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示之。”
15、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16、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17、垂涎三尺:形容嘴谗,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
18、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19、 例句:他真是一位好楷模啊。“好楷模”。“楷模”表示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榜样,是对行为主体的赞扬,已经包含“好”的意思,使用时无需用“好”来修饰。
20、(拼音):tánghuángguànmiǎn
21、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2、 这些歌曲不仅表达了回族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强有力的诠释了回回民族强烈的家国认同。启蒙于“五四”的现代回族文学在经过革命文学的洗礼后,终于在抗战的时代大势下与主流文坛完成了对接。从“五四”到抗战,现代回族文学完成了从民族想象到家国叙事的历史转身。倘若把时间点放在1917至1949“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区间内去观察,现代回族文学的历史脉络可以梳理为:启蒙并滞后于“五四”、于20世纪30年代受到左翼文学的强烈感召,并最终汇入到抗战文学的主旋律中。可以说,现代回族文学在参与书写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时代性与民族性交融会通的独特面貌。在主流文学经历“救亡”压倒“启蒙”的同时,回族文学也同步完成了“时代性”压倒“民族性”的历史转型。我们在充分肯定现代回族文学克服“小我意识”、服从时代精神,努力与主流文学“做一样的战斗”的同时,也不无遗憾的感叹回族作家在向主流文坛靠近的同时,忽视了回族文学的民族特质。现代回族文学在滞后与同步、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完成了自身的话语演变,同时为***现代文学留下了一个独特的背影。
23、东山再起----死灰复燃 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24、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25、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26、生灵涂炭: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27、 例句:所有顾客都将获得免费赠送的礼品。“免费赠送”。“赠送”本身就是免费的,如果还要花钱或是付出其他成本,就不叫“赠送”,而叫“购买”“兑换”“交换”等。“免费赠送”可能是长期的口语表达习惯而受到的影响。
28、芸芸众生: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
29、故事总有写完的一天,人群散尽后的落寞才是人生常态。我不太相信依靠他人建起的高楼,我怕“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所以你自然会在我的文字里看到源源不断的矛盾,进与出,收与放,这是我在利己与利他间徘徊的证据。
30、(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31、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
32、只能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闲视之等。
33、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34、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35、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36、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37、乘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也指飞速地航行。
38、 ***政机关公文中容易出现的语义重复现象及辨析
39、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40、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41、 例句:对此很多人感到自惭形秽。“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原指因为自己在相貌方面不如他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自愧”就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意思,“自惭形秽”前面没有必要加上“感到”。
42、(出处):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也个秋。”
43、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44、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45、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46、(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
47、(举例造句): 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又止者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48、 准确是对使用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应试中的一个语言错误就可能影响分数,而不被录取;签订合同时的一个语言错误就可能给单位造成巨大经济***失;***政机关公文中出现语言错误会影响***和***的形象;领导讲话、公开发言时出现语言错误,不仅自毁形象,而且影响工作的开展甚至动摇地位;面向公众的媒体出现语言错误,不仅惹人笑话,而且误导受众。各种语言错误看似不经意,但影响重大、后果严重。要想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心应手,首先需要避免在语言上犯错。
49、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50、隔靴搔痒好歹还能搔到,虽然意犹未尽,却也聊胜于无,难言之隐也可以用“某炎洁”一洗了之。而喉咙管呢?
51、往往在气喘吁吁捉住贼古的时候,却发现没有绳子捆,只能一边死死摁住,一边慌慌张张的到处看哪里有绳子。
52、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53、由“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至抗战时期的革命文学,现代回族文学经历了由报刊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过渡和流变,但研究者往往忽视了报刊文学的巨大价值和开拓意义。早在1917年由马鑫培、保廷梁等创办于云南清真报社的《清真汇刊》,虽仅出版一期就停刊,但其所开设的文学栏目就包括有:白话论说《壹玛尼解详》,清真小说《武节妇》,小说《阿香宫记》、《八股旧友与黑籍冤魂之快哉》等。作为最早的现代回族报刊之《清真汇刊》启发了后来的回族报刊对文学的持续关注和重视。而现代回族报刊文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将思想文本化,特别是将一些教义的理解以及宗教经典的解释小说化。如对不遵守教义者的批评不再是通过阿訇的口头教育,而是通过文学语言、借助于报刊这个新型载体进行话语规训,白话文的浅显易懂更是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土壤。而随着新文学的持续发展,则逐步打破了回族自明清以来对文学文本的隔膜,尤其是《古兰经》的白话化加速了其在普通百姓中的传播力度和接受广度。据笔者对雷晓静《回族近现代报刊目录提要》中所提及回族报刊的梳理,开设文学栏目的报刊有《清真周刊》、《***回教学会月刊》、《震宗报月刊》、《伊光》《天方学理月刊》、《云南清真铎报》、《月华》、《穆士林》(⑩)、《成达学生会月刊》、《回民》、《伊斯兰青年》、《成师月刊·成师校刊》、《突崛》、《广西回教》、《晨熹》、《塔光》等。如此多的回族报刊开辟有各种文学类栏目,反映出回族知识分子认识到文学之于文化启蒙的重要性。可以说,现代回族报刊文学无论是对现代回族文学的发展、还是对***现代报刊文学的丰富性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现代回族报刊文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将思想文本化,特别是通过文学文本将对教义的理解、对宗教经典的解释小说化。如对不遵守教义者的批评不再经过阿訇的口头教育,而是通过文学语言、借助于报刊这个新媒体进行传达,白话文的浅显易懂更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土壤。白话文学的持续发展打破了回族自明清以来对文学文本的隔膜,并促使了回族对经典的再认识。特别是《古兰经》的白话化加速了其在普通百姓中的传播和接受,从而使回族在两种不同文化价值之间借助于文学文本由此岸世界过渡到彼岸世界。早期的报刊文学是现代回族文学民族性的直接抒写,渗透着创作者强烈的民族关怀,它们是回族日渐觉醒的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述。而后一系列文学创作频频出现在报刊上,这些文章立足于个体民族本位,以教育启蒙、救贫救愚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而这里的民族性表达并不意味着取一种封闭、保守的立场,而是在“五四”影响下现代回族文学展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某种程度上而言,早期现代回族报刊文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阿訇独自“说话”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突破了回族口耳相传传递知识、接续文化的传统,从而将知识文本化。特别是运用现代白话文学来解读、解释回族传统文化,这可以说是“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回族文学最直接的话语“启蒙”(如早期回族报刊中的小说《五十年后之回教》、《迷途》、《一位觉悟的阿衡(11)》、《为小儿欲把斋夫妇大争吵》、《他真把斋了》等就典型的体现了这种话语启蒙意识,其中回教、阿衡、把斋等都是回族伊斯兰特有的词汇)。以短篇小说《难言之隐》(12)为例,小说在遣词造句、技巧运用上都可以说是一篇较为成熟的白话文作品。小说讲述了发生在穆斯林斋月、A清真寺里的一个故事。A清真寺里管事的陈某新请了一位很有才学的阿訇,这位阿訇上任之后清真寺里礼拜、封斋的氛围提高了不少,但是邀请这位阿訇的陈某却渐渐的不来礼拜了,阿訇在与清真寺的乡老(13)商议后写了一封长信劝化陈某能够重新回到寺内礼拜,小说最后以阿訇辞职结束。这篇小说的核心情节是规劝陈某按时礼拜,作者借助于阿訇之口说出礼拜的重要性,以及阿訇对新的社会环境下回族穆斯林信仰缺失的担忧。可以说,《难言之隐》代表了现代回族报刊文学(1937年以前)创作的主流,即借文学文本传达宗教信仰和新式教育的重要性。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劝化小说,现代回族报刊中的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性,无论是形式技巧,还是题旨内容等方面都为后来者张承志、霍达、石舒清、马金莲等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宝藏。特别是早期回族报刊文学中无所忌讳、直白健康的情绪,以及淳朴本色、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体系,而这正是现代回族报刊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在。